前太極的討論(三)

為提高太極拳的訓練效果,現正提出四個基本的原則 甲/實踐在理論之前 乙/單勢在組合之前 丙/發力在定式之前 丁/對練在單練之前 實踐在理論之前 太極拳作為一門武藝,就其本質言,它的技術性和可操作性是根本的.反而抽象的理論是後起的.切不可本末倒置. 若以抽象的理論先行就會出現些不太好的情況,而這些情況,普遍地出現在現今的練習者身上.首先,練習者會以抽象的原則去規範自己或他人的動作,但這些原則不一定有普遍的有效性. 例如 :著名的 “用意不用力”對初學者來幾同費話,常令人無所適從,不知所云. 它遠不及簡單的的指導:“放鬆肱三頭肌* ”來得具體和有效. 另外一種情況,我們可以借用禪門的話來表達,就是所謂的 “高推聖境*”若以理論為先,常出現以想像的境界代替真實的練習的情況.形成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如一些凌空勁的表演,被一些“大師 ”吹噓成高級的太極功夫一樣.這是誤人誤己的.最後,以理論為先的思維模式,對喜歡空談的人會有另一重禍害,就是令到他們養成空口說白話的惡習,以一把無型的尺去量度天下人,嚴於對人寬於對己,最終形成一種唯我獨尊的心態. 為了改變這些不良的情況,我們必需回歸到真實的練習,回歸到以實踐為先的練習模式. 單勢在組合之前 流行的太極拳是以練習套路為核心的.缺乏了一個明顯的前置式練習作為基本功,所以其學習效能性也不高.若參考形意拳的五行拳和八卦掌的八母掌,我們可以考慮加入一個相似的過程.就是一個以單勢為主的學習階梯.好處是更好的掌握動作的特點,從而更分清楚三類動作:一種是本源性動作:第二種是變化動作;第三種是連接的轉換動作.舉例如:左摟膝拗步的定步練法就是它的本源性動作,也可以說是它的基本拳勢.左弓步脚在前右手前按,加上合襠沉胯,身體微前傾腰背發力等等.當學習者掌握了這些要領後再學習右勢的摟膝拗步就不困難了,右摟膝拗步就是它的變化動作,而左右勢之間有一些動作連接的,例如展脚、過步、開肩、合手、手揮琵琶等就是摟膝拗步的轉換動作了. 這三者的分清有助於我們更也地好掌握拳式的外形和解決勢能的利用及發力點等等的問題.流行太極拳的練習常常出現這幾方面混淆不清的情況也有望改善. 發力在定式之前 武術上姿勢的標準,可以說它非單純建立於外型的美觀上.因傳統上,動作的實用性顯然比其他因素更加重要.在此我們必需區分兩個概念:動作(勢)和拳式(形).動作是肢體運作的過程,它能產生攻防所需的力量傳送,而拳式卻是這個過程的結束和開始.也可以說拳式是運動過程中的停頓點或起始點.現今流行的練法是着重外形的確立,但欠缺了合理的力量傳送.因任何姿勢它必需服從某種技擊原則去安排,而某種發力形式肯定會比另一種更有效些.任何定勢其實就是發力的完成狀態,定形應該是以最大能量輸出的那一刻來確定的.而不是美觀與否.嘗見一些練習者用許多年時間去建立完美的外形和定式,而對內在的運動軋跡卻是懞然不清的.尤有甚者,以外型的觀賞性反過來規限發力的需要.亦可謂本末倒置了.“前太極”的概念其實是要對形與勢的生成過程給予充分的反省.而且要指出發力的生成必須優先於外形的固定.於學習的初始階段就要以單勢的形式不斷練習,反覆嘗試去摸勁*,把握好勁力是如何生成的,而不是過份着意於外型的完美無瑕.沒有合理發力的空架子就等如沒有子彈的槍械一般徒具形式. 對練在單練之前 在學習單勢及初步掌握動作要領後,應迅速過渡到雙人的對練去.除了一般的推手和拆招外,應加入自由的對打的練習.流行的太極拳卻讓練習者長期逗留在單人套路的曠長練習中.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以上來學習太極拳的套路內容.這是個低效能方法.我們建議是將這以套路為中心的模式改變過來.所有練習應以對打為重心而開展.嘗言道: “常練(單人空練)不如慣打.”應在對打中尋找練習者所需要的武術元素而給予洽當的訓練.必須因材施教而非公式化的只教授一個千人一面的套路而已. 結語 透過上述的討論,希望指出流行太極練習的一些情況,並以  “前太極”這個概念的提出,給予反省,並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議.藉此建立一個與時並進又具較高效能性的訓練模式. 中英名辭註釋* 前avant…

“前太極”的討論(2)

Issue of Avant Taichi (2nd part) 定義 三. 上文提到“前太極”這概念,這是對流行的太極拳作出一個反省.  所謂“前太極”的定義有兩個方面,一是前衛和先進*的意思,如英文Avant 所表達的;另外是 “之前”的意思,也就是回到往日作為一門拳術的特質和訓練方法的意思.建立由套路為核心的方式回歸到傳統以技擊法為主的訓練方法. 這將更乎合太極拳作為一門武藝的基本特質.現今流行的太極拳大都排除了功力和打手法等訓練,所強調的是它的健身和表演功能. 雖然它變得適合群眾的一般需求,但就其本質上講,其實是一種弱化和異化,也難怪大多數練習者長期停留在初始的階段,也就拳勢的模仿和記憶上面了. 高效能的訓練法 四. 所謂高效能*(Efficiency)的訓練法是相對於低效能的訓練法而言.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追求成本效益無可厚非. 教授太極拳的老師不應以 “ 修練* ”為理由,因循於低效的、甚至無效的訓練方法. 我們為了確立標準,可以用其他拳術的訓練作為參照系*.如內家拳的形意拳和八卦掌尤其適合比較. 首先這兩者和太極拳一樣強調養生的功能,但不同的是其技擊功能從起始就訓練上了 . 武諺云:形意一年打死人!當然有誇張成份,但也表示學好形意拳的基本功五行拳*,學者身體也會強健起來了,而且在五行拳的練習中已帶上明勁和招勢的應用方法. 可以話學曉五行拳,練習者由此就能初步地掌握了技擊之法. 反觀練流行太極拳者常經兩三年的學習,連一個簡單直拳也未必會應用哩.又如八卦掌開始頭一年大都練習先天*掌、轉掌或定勢掌,來來去其實就是練習八個定勢,它的保健功其實也不會比練太極拳差,所謂百練不如一走,轉掌也就是以定勢來走圈,也可稱為行樁*,其中就包含了八卦掌的基本打手法*甚至剛、柔勁力的具體訓練.簡單而有效.因此透過比對傳統內家三拳,會發覺現今流行的太極拳大都以套路訓練為重心,一來就是劃拳架. 在學習上的確是沒有另外兩門內家拳那樣,會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也沒有這兩門拳術般簡捷和高效.現在我們的問題是:如何改變流行太極拳的學習成為一個高效能的訓練呢?下文將嘗試回答這個問題.(待續)

“前太極”的討論

Issue of Avant Taichi (1st part) 概論 本文對“前*太極”這概念*的建立,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逆向地思維*,反省*現代流行*的太極拳的訓練方法的困境;二是為了提出一個適合現代人的更高效能訓練方法而設的.所以“前太極”這概念是一個具有多重意義*和指向*的概念.下文將作更詳細的說明 .但首先,要指出的是“前太極 ”它不是一個基於任何具體太極拳流派的觀念*,並且它也不具有建立任何太極新門派的意思.它只一個用來反省現今流行太極拳的訓練模式的概念.只是一個與流行的太極拳對揚*的觀念. 反省以套路為訓練核心的太極拳 現今流行的太極拳訓練方法,無論那一家,基本上都是以套路的訓練為核心的.個別老師會教授鬆身法或貓步功、蹲牆功等基本功為輔助.但重點仍是套路的訓練.先學拳架,由生到熟,簡短的套路幾個月,而較長的套路經年不能練好. 其間有些老師也會拆招、推手等等. 此種以套路為重心的練法美其名曰循序漸進,實質曠時費日而其學習的效能性頗低.由第一式起勢始、接着提手上勢、攬雀尾….至收式. 依循套路的編排一式一式演練下去.老師雖然也會講述些拳理,但學生大多懵懵懂懂,依樣畫葫蘆.簡言之,傳統太極拳也就是固守着上一代師傅所傳一個既定的套路來反覆練習罷了. 因太極拳的動作相對一般北派長拳的動作複雜,學習者要記熟每個細節已不容易,又有一個被稱為“用意不用力”的要求横梗在心頭,摸來摸去都找不到勁. 所謂“太極十年不出門”的講法就慢慢被接受為正常了.因此有志於斯之學者也會望門輕嘆!我們的問題是:除了這種以套路為中心的方法,有否其他的訓練方法呢?前人練太極拳又是練甚麼的呢? 問題的提出 如果我們對流行的太極拳的模式作一個反省.首先,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那些前輩們或功夫有成者練太極拳是現在這流行的方法練出來的嗎?亦即以套路為核心的方法訓練出來的嗎?顯然地答案是否定的.按前人的稱述,套路只是訓練的部份,不是全部甚至不可能是重心.套路的演練充其量只是練習的其中一項罷了. 前人推崇的太極拳明顯是練功夫練出來的.但甚麼是練功夫呢?練套路算否是練功夫呢?正如武諺所講:“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個練拳明顯是與練功相對而言的,只練拳似乎被認為只會落得個一場空哩.就我對傳統武術的理解,練功至少要包括兩方面的:一是指練功力(勁力的運用)二是指練應用法(打手法). 此兩者相輔相成,而且服膺於普遍的技擊原則. 因此就我提出 “前太極 ” 的概念而言,如果對太極拳的訓練作出一個所謂回溯的研究(a retrospective study),它技擊方面的訓練內容必然地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待續)

騎走滄州之七

四月七日舊州鎮  我們打算明天就離開滄州了.今天要把握好時間,去舊州鎮看一看著名的鐵獅子.它可以說是滄州武術的文化象徵.在2011年市政府於滄州西站不遠處,建了個獅城公園作為旅遊景點.公園裏有隻仿製的鐵獅子方便遊人觀賞.它全身的金屬修整得凹凸有致,而身量要比原本的那隻還高大些.公園內的設施既整齊又美觀.但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我仍建議他們去舊州一趟.滄州西站到舊州其實也不太遠,大約就那麼三十多公里罷了.據知舊州始建於西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 )原名浮陽,在唐代改名清池,至宋代叫做洪州城,也就是水滸傳裡林冲被發配充軍的地方.它一直是滄州的治所,至明永樂二年(1404年)行政中心才遷至今日的滄州市,洪州便改名為舊州了.  下車後,從遠處就望到它在圍牆之內.這是個小型的博物館.買票後穿過窄小的通道,迎面而來的就是鐵獅子,高聳地豎立在廣場的中間.因為過去千年的風雨侵蝕和近代對文物的不當處理.鐵獅子需用金屬架支撑着,但這也難以遮掩其自身的雄偉不凡.鐵獅子又稱為「鎮海哮」據歷史記載是後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鑄造. 因滄州位於渤海之濱,時有海水泛濫.古時人們相信這鎮海吼能震懾海嘯.據歷史的記載,它原本站在開元寺前,上面還坐了位文殊菩薩.時至今日寺廟和菩薩已不知所踪,只剩下鐵獅子,仍在高臺上守望着這片古老的大地.  在博物館裏,有一個以滄州武術為主題的展覽廳.展示着一些與滄州有關的歷史和英雄人物.如隋唐時的名將羅成在此大戰蘇烈;北宋時的巾幗英雄穆桂英於陣前產子等等,都是些以舊州為背景,燴炙人口的故事.館內還介紹了很多近代滄州武術界名人的事跡:如霍元甲在上海開創了精武體育會;曹晏海在杭州全國武術擂台賽取勝,被杜月笙和黃金榮贈予銀盾譽其為武狀元;還有大刀王五在廟會中平息了回、漢兩族之間的械鬥獲「德容感化」的牌匾等等.  參觀良久,彷彿讀了一篇簡明的滄州武術發展史似的,獲益良多.但轉眼間日已偏西,我們也是時候離開了. 回望着兀立了千年的鐵獅子,還有不遠處的古戰場,不禁想起古人的話:“自古燕趙多壯士”誠不虛也! 

騎走滄州之六

四月六日泊頭市  我們一行三人,到了滄州西南面的泊頭市.明清以來, 因京杭運河的原故而出名.在那裡的清真寺是回族文化的中心.今天祝師並無同行,但介紹我們去清真寺探訪六合門的石老師.可惜我們卻緣慳一面.到達清真寺時,剛巧他回家去了.聽回族朋友說,往日他們也是在清真寺內練習六合拳的.當知道我們也練武,很高興的帶領着我們四處參觀.  據悉這寺是河北省最大規模的清真寺,佔地有一萬五千平方米.主體建築是由木結構造成,歷史很悠久.它始建於明永樂二年 (1404年),又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建.寺內現時還留有康熙皇帝所送贈的聖諭.由清朝末年到民初,滄州六合門可謂名人輩出. 如李冠銘、李鳳崗、劉德寬、佟忠義、王子平等.李鳳崗有個全國聞名的徒弟,就是人稱大刀王五的王正誼. 六合門的功夫經過了四百多年的發展已很完備,總括為樁、腰、腿、掌、氣五種功法,拳術和兵器也很豐富,尤其是六合拳和大、中 、小六合槍法更是門派的代表.  我們今次雖然見不到石老師,但跟回族的同道們交流,卻得益不少.原來他們的祖上是在元代時隨蒙古人遷徙到泊頭來定居,所以在寺內也世世代代地傳習着摔跤的技藝.他們熱情的分享,使我們也增長了不少見識哩! 

騎走滄州之五

四月五日孟村鎮  傍晚時份,我們到了孟村鎮,先去探訪了楊國明先生.他與祝師是舊交,閒聊了一會後他便領着我們去見他師傅,吴連枝老師.由他家到孟村八極拳國際培訓中心只需幾分鐘車程.到埗後,遠遠就望到廣場上那座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幾個醒目的大字:開門八極!  石碑的後面正是教學大樓,旁邊是會客聽和書房.適逢其時吴連枝先生正在書房中揮毫潑墨呢!所謂武人文相,自是不一般. 大家寒暄了一會,吴前輩為表歡迎,竟即席揮毫將作品贈予我們.送給八極拳師兄弟的是「六大開 」 「頂、提、抱、單、胯、纏」等字.給我的卻是滄州武諺「劈掛摻八極;神鬼也不怕」*.祝師得到一張寫有詩詞的條幅.我們都歡喜不已.將字畫妥為收藏在行李包後,大伙便到隔壁的演武廳去了.  演武廳足足有兩三個籃球場大,天花板亦有兩層樓高.看來那裡至少可容納過五六十人同時上課.另外,地板上鋪設有武術用的地氈,牆上又有採光的大窗.它確實是一個優良的現代化武術中心.  開始的時候,吴老師手把手地教了兩位師兄一趟八極對打,之後,我們也各自表演了一下. 兩位師兄表演了八極小架,我卻走了趟抹面拳.據聞吴家祖輩也曾學習劈掛掌,並将它融會到八極拳裡,不斷地改良進步推陳出新.  吴老師更為我們表演了八極大槍,一招抱月槍後單手扎槍,平穩地舉起三米多的大槍數秒,真令人嘆服不已!  *註:這武諺亦作「八極參劈掛;神鬼也不怕」雖只是一字之差,意思卻有不同. 

騎走滄州之四

四月五日鹽山•左莊  乘計程車離開慶雲縣後,我們先到了鹽山市買了些手信,是些新鮮的糕點並上等的綠茶茶葉. 我們接著便轉車到左莊去, 大約經過半小時車程,我們便到達左莊了.左莊屬於小營鄉,分大、小左莊 .我們要去的是小左莊,左德民師爺就是住在那裡. 師爺是滄州劈掛門的左寶梅祖師的七世孫,他們家就世居在那裡. 一方面務農為生,另一方面傳習着劈掛門功夫自乾隆年間直到今日從未有間斷.  我們在村口下車後,見到些參次錯落的土房子,房頂上有着一排排的瓦片覆蓋. 不過,看來牆身卻有點破舊. 牆上的草料也有部分暴露於外. 但是牆腳的位置,似乎仍十分堅固.不時見到一些農作物,一束束地閒置在牆角的地方.就在這個個春日的上午,小左莊看來是如此地古舊,如此地簡朴和寧靜.   因師爺家中沒有電話,所以早些時候還托人去通知,今天我們會到來探望他們. 在小巷子中找着了師爺的房子,師爺和師母早就在屋子裡裏等候我們多時了. 師爺他老人家看來很和藹,但神態中自帶一種威嚴.他跟祝師一邊交談,一邊詢問我們學武的情况. 可惜我們師兄弟們都不懂滄州的方言. 只好間或讓祝師為我們翻譯才能明白師爺的話.我們在園子坐下閒聊着, 師母在一傍也很高興地招呼着我們飲茶.之後,師爺就讓我們演示了一下所學過的功夫,也只好由我這個專修通臂劈掛的學生做代表,走了趟青龍拳和十二大趟子,又與楨師兄合練了趟青龍拳的對打. 之後師爺似乎來了興緻,為我們演示了趟家傳的雙刀法.看著老人家靈活的身手,精神奕奕的耍起了刀法,難以想像他已是個七十六歲*的老人家!  不經不覺已到下午,擔心老人們會太累,我們也只好告辭了.在離去前,我們和師爺一起拍了張照片,後來得知這張照片師母很是喜歡,因為家中原沒有師爺的照片,所以在師爺過世後,她特別囑咐祝師將照片寄回去滄州給她,算是對左師爺的一個留念. 註記憶中是七十六歲,但也許有出入,希望日後有機會再查證.

騎走滄州之三

四月五日滄州市•慶雲鎮  由北京南站乘坐高鐵到滄州西站,全程二百一十公里,只五十八分鐘就到達了。滄州西站位於滄州市外不遠,若乘搭計程車只需十多分鐘便能到達市中心及我們下榻的旅館:民族會館.這是一所三星級的旅館,每次祝師到滄州都會入住這裡.因地方整齊清潔,並且有回族的清真饍食提供,很具地方特色.在滄州有幾十萬的回民,佔全河北省約三份之一人口.而這所旅館是專門招待外賓的.在旅館接待處,有些旅遊小册子,特別提到滄州是個武術之鄉.這裡習武之風非常盛行. 據統計有近四十個門派,享負盛名的有六合門、劈掛門、燕青門、查拳門、二郎門、通臂門、八極門等等. 當天我們打算要去的鹽山縣左莊和慶雲鎮,在歷史上,它們就跟劈掛門和八極門有着不少關係. 慶雲鎮離滄州市頗遠,有一百卅多公里.坐計程車去約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 我們沿途經過許多小村落和農田,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不時出現些零零星星的小土丘,後來才知道,是當地居民的土墳.車窗外,還不時見到一些樸素的平房,依傍着阡陌而建.一排排的小樹疏落地種植在田野之間.我們凝望着這片廣袤無垠的大地,在蔚藍的天空下顯得既古老且寧謐,不禁為之神往.  在車上祝師講述了些武林掌故.如經過舊州時,說到清同治年間捻軍攻打鹽山城.劈掛門的李雲表先輩率領着徒眾和鄉里奮勇地鎮守鹽山城. 在捻軍猛烈的進攻下,雖然李雲表能將對方打退,但第二次卻不敵對方騎兵的進攻而最終血濺沙場. 為此人們還建了個忠義祠記念他.祝師又說到城破之時,其結拜兄弟八極門的李大忠在千軍萬馬中用長槍支撐着身體跳過了城牆.腿上雖然受了傷,還是殺出了重圍.這些在滄州縣志都是有記載的.  過了舊州後,就是仵龍堂鄉,話說李大忠當時已是六十歲.一位外地來的高手找着他比武,相約就在仵龍堂.他們鬥了很久都分不出勝負,後來李以槍法中的狸猫捕鼠誤傷了對方一隻眼睛卻引以為憾云云.  一路上看著景色,閒聊着些武林逸事很快就到了慶雲鎮了. 它就在漳衛新河旁邊,原來河的對面就是山東的德州地界了.在明代慶雲鎮是屬於山東的,到了清代才劃入了滄州.據八極門李大忠家和強瑞清家的老拳譜都說初祖吴鐘是山東慶雲後科莊人.後科莊今天仍在,從慶雲鎮沿着漳衛新河再坐四十多分鐘車程就能到達.可惜當天的行程緊密,未能成行.下午我們還要去小左莊探望左師爺哩!只好在泰山行宮遊覽後,在鎮上閒逛了一會兒,便起程到鹽山的左莊去了. 

騎走滄州之二

二零二一年四月三日故宮  若果到北京遊覽,故宮當然是必到之處.我們師兄弟三人坐地鐵去到天安門東站下車,從西北出口經過重重安檢後就到達了天安門和故宮入口的售票處.故宮位於長安路一側.在很遠的距離外,你就會看到那暗紅的高牆和陽光下的黃色瓦頂. 遊人一定不會錯過毛澤東那個巨大的頭像.它正高高地掛在天安門的入口處.  買票後經過圓頂型的甬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方型廣場,正前面是個三到四層高的城樓,上面掛着一個藍底金字的牌匾清楚地寫着,午門!記起小時候看古裝電視劇總有這句對白:來人呀,拉他出午門問斬!但經後人考證這是訛傳.明代有庭杖之刑確是在午門執行的,有時刑罰過重亦會死人但非斬首之刑.而清代斬首的刑罰是在柴市執行的。反之,在清代午門是舉行慶典的地方.如 “節令賜食”,皇帝賜飲食給百姓以示恩澤. 還有 “頒朔” 和 “獻俘” 等大典都是在午門舉行的. 由午門向前行就會經過金水橋及太和門,步行至太和宮這段路是全故宮最廣闊的空間.在這萬里無雲的藍天下,心神確是為之一振.太和宮正是皇帝上朝的地方,可以話是個會議廳,而他的私人辦公室是左後方的養心殿. 另外,軍機處就在這兩者之間. 據說那裡的官員是廿四小時輪班的. 早班的清晨五時就在那裡候命. 說到故宮不得不提八卦門的創始人董海川的故事,他少年時游俠江湖,中年時卻淨身成為太監.傳言中他曾供職皇宮,應該是不乎事實的.考之清代進宮的太監是要求淨身於十五至廿歲之間,所以董公公所供職的地方理應為某王府而不是皇宮. 董公公晚年告老離職後,專心傳授八卦掌.他長居於史計棟家.後葬於北京的萬安公墓.據墓誌銘所載有弟子六十七人,最著名的有尹福、程廷華、馬維祺、史計棟等. 八卦門可以說是道地的北京門派,經過百多年的發展現已傳遍了全世界. 

騎走滄州之一

二零一二年尋武之旅 由香港坐飛機,約三個半小時便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我們一行四人除祝師外、楨師兄、昌師弟和我是第一次踏足北京.掩不住興奮的心情,在下榻的酒店稍為安頓,就急不及待地去王府井大街上逛逛. 那時已是華燈初上,路上的遊人不太多.但 北京四月的天氣仍帶寒意,身上的大褸也不時與旁人摩擦而過.小吃街上有不少老 北京的特色小食如炸醬面、鹵煮火燒、各式串燒等,我最喜歡的卻是奶酪. 它不似現代的產品用塑膠或玻璃瓶盛載,卻是存放在小小的棕色的陶甕中很有風味.王府 井大街故名思義有個古井,據考古的研究是個明代的遺跡. 今日在原址上放置了個四面的轆轤.它是古時打水用的工具.簡單來說就是個滾軸加上繩子將水筒吊到井底打水的設施.說來真巧,能見到這個轆轤.我們練的這個劈掛通臂拳,講究的就是這個轆轤勁,你順着勢放出去的就是滾勁,逆着收回來就叫是翻扯.很直觀哩! 將簡單的機械原理,樸素地應用於人體的運動上,古人最終拓展出一門武藝,真有智慧!最後,我們在王府井街逛了一圈.想想百多年前,很多清朝大臣跟王爺貝勒的官邸都設置在王府井大街上,可惜在文革時期都已被拆毀一空. 當天晚上,我們找了間小館子用饍. 點了幾樣道地的菜式,餃子,炒羊肉和紅燒茄子等. 最後,少不了的要來一瓶五十七度的二鍋頭!好,就讓咱們來嘗一嘗這老北京的味道吧!